漫成一首原文及翻译
漫成一首原文及翻译:原文:江月去人只数尺,风灯照夜欲三更。沙头宿鹭联拳静,船尾跳鱼拨剌鸣。译文: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,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,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。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,突然船尾方向传来“拨剌”一声,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。
天上一轮明月,当空朗照,明月倒映在澄清的江面上,与人相距只有“数尺”。首句虽写月夜,却不着笔于天上之月,而是写水中月影,既绘出江面如镜,月色皎洁的一片清明澄澈,而且景中见人,所谓“江清月近人”,江月与自我相映带,可谓一笔两到。第二句从舟外写到舟内。
沙头宿鹭联拳静,船尾跳鱼拨剌鸣。漫成:写成的意思。释义: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,风中飘荡的灯笼照着夜空,马上就要到三更天了。栖息在沙滩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,唯有船尾鱼儿跳出水面时偶尔发出响声。[《漫成一首》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所作,诗写夜泊之景。
江水清澈极了,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防风灯,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,时间已近三更,多静谧的夜呀,月照沙岸如雪,沙头景物隐略可辨,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,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,它们睡得那样安恬,忽然船尾传来“拨剌”的声响,转向船尾一看,那里波光粼粼,刚刚有一条大从那儿跃出水面。
诗人通过远近推移、动静相成的手法,使舟内舟外、江间陆上、物与物、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,浑融一体,读之如身历其境,由境会意。因而决不是什么“断锦裂缯”(胡应麟)。“老去诗篇浑漫与”,从诗题“漫成”可知是诗人一时得心应手之作,这种工致而天然的境界不是徒事雕章琢句者能达到的。
《漫成一首》赏析
这是诗、画、音乐都常采用的手法。诗的末两句分写鱼、鸟,一动一静,相反相生,写得逼真、亲切而又传神,可见诗人体物之工。 在绝句体中,有一种“一句一绝”的格调。即每句写一景,多用两联骈偶,句子之间似无关联。它最初起源于晋代《四时咏》(“春水满四泽,夏云多奇峰。
诗的末两句分写鱼、鸟,一动一静,相反相成,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,写得逼真、亲切而又传神,可见诗人体物之工。此诗乍看上去,四句分写月、灯、鸟、鱼,各成一景,不相联属,确是“一句一绝”。
漫成一首① 【题解】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(公元766年),当时杜甫正从云安(今四川云阳)前往夔州的船上。这首诗描写的是夜泊之景。
杜甫《漫成一首》全诗原文、注释、翻译和赏析 【题解】赏读一首写景诗,我们往往能得到一种感官的、不同于欣赏一般平面风景画的审美感受,这是因为写景诗不仅能状物、摹色和绘光,而且还能在画面中表现声息和动态。
杜甫漫成一首题解译文注释赏析
【译文】今夜的江水很平静,月亮慢慢升上高空,倒映在水中的影子便显得离我只有几尺远,小船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盏,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柔和,看时辰,现在将要进入三更天了。
杜甫的这首诗不仅有静物,也有动态;不仅有形色,亦有声响,这一切交织成一个具有时空的、多层次的艺术境界,确实 “画工难到”。
“沙头宿鹭联拳静,船尾跳鱼拨剌鸣。”这两句是说,沙头夜宿的鹭鸶成群集在一起,显得非常安静;船尾的鱼儿跳跃,发出“拨剌”之声。今人富寿荪评曰:“写深夜泊船之景,画不能到,而客中孤寂无寐,言外自见。”出自唐代伟大诗人杜甫《漫成一首》。原文 江月去人只数尺,风灯照夜欲三更。
“老去诗篇浑漫与”(《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》),从诗题“漫成”可知是诗人一时得心应手之作,这种工致而天然的境界不是徒事雕章琢句者能达到的。
哈喽,大家好!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《漫成一首》;【作者】唐·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,风灯照夜欲三更。沙头宿鹭联拳静,船尾跳鱼拨剌鸣。
杜甫《漫成一首》中如何通过写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?
总的来说,《漫成一首》不仅展现了月夜江景的诗情画意,还透露出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,以及对自然界生命的深深关爱。这幅画面,如同一幅绝妙的画作,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份宁静与和谐之美。因此,正确选项是B,它同样运用了一句一景的绝句体格调,与《漫成一首》中的意境相契合。
《漫成一首》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,风灯照夜欲三更。沙头宿鹭联拳静,船尾跳鱼拨剌叫。诗人通过远近推移、动静相成的手法,使舟内舟外、江间陆上、物与物、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,浑融一体。全诗以景抒情,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之情。
表达了作者对平静、安宁生活的向往;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。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,风灯照夜欲三更。沙头宿鹭联拳静,船尾跳鱼拨剌叫。1)诗歌后两句作者是怎样写景的?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? (4分)2)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、灯、鹭、鱼四景,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。